一、技术基础与架构
-
iSCSI
- 技术基础:iSCSI是基于TCP/IP协议的存储网络协议,它实现了在IP网络上运行SCSI协议。
- 架构:iSCSI协议栈包括SCSI层、iSCSI层、TCP/IP层等,通过标准的以太网技术实现存储数据的传输。
-
FC
- 技术基础:FC是一种高速网络技术,专为存储区域网络(SAN)设计,定义了多个通信层,用于使用光纤通道协议(FCP)传输SCSI命令和信息单元。
- 架构:FC协议具有五层模型结构,包括FC-0(接口与媒体层)、FC-1(传输协议层)、FC-2(链路控制层)、FC-3(通用服务层)和FC-4(协议映射层)。
二、性能与带宽
-
iSCSI
- 性能:由于iSCSI使用标准的以太网技术,其性能受限于以太网的带宽和延迟。然而,随着以太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如巨型帧、数据中心桥接(DCB)等技术的应用,iSCSI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 带宽:基于iSCSI的SAN实施支持高达25Gb以太网的数据速率,而50GbE和100GbE也在逐步普及。
-
FC
- 性能:FC提供了高吞吐量和低延迟的传输特性,非常适合共享网络存储。
- 带宽:FC可以支持高达128Gbps的数据速率,远高于传统以太网。
三、流量控制与超时重发机制
-
iSCSI
- 流量控制:iSCSI基于窗口的发送机制,发送方可以根据网络的拥塞情况动态地调整发送速率,对网络的适应性更好。
- 超时重发:TCP/IP协议中的TCP使用自适应重传算法以适应互连网络时延的变化,iSCSI继承了这一特性。
-
FC
- 流量控制:FC采用基于信用的流量控制机制,当接受者有足够的缓存接受发信者的数据时,接受者把Credit(信用度)分配给发信者。这种机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降低网络的利用率。
- 超时重发:FC使用的是静态的超时重发机制,不会根据网络的情况动态地加以改变,可能导致发送方过早或过迟地出现超时。
四、安全性
-
iSCSI
- 安全性设计:iSCSI的一个设计标准是它在不受信任的广域环境中的使用,因此iSCSI规范允许使用多种安全方法。
- 加密与认证:iSCSI可以使用位于其下的加密方案(如IPsec),以及其他的认证实现(如KERBEROS或公钥/私钥的交换)。
-
FC
- 安全性机制:光纤通道是工作在第二层的协议,原本并没有建立相应的安全机制以及安全通用协议。它主要是基于逻辑上的数据通道绑定。
五、距离与灵活性
-
iSCSI
- 距离限制:由于iSCSI使用标准的以太网技术,因此没有距离的限制,可以跨越很远的距离进行数据传输。
- 灵活性:iSCSI提供了高度的灵活性,可以轻松地实现存储资源的共享和扩展。
-
FC
- 距离限制:虽然FC在与光纤一起使用时可以支持相距10公里的设备,但相对于iSCSI来说,其距离限制仍然较为严格。
- 灵活性:FC网络可能很复杂,并且需要使用专用设备,如交换机、适配器、端口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灵活性。
六、成本与易用性
-
iSCSI
- 成本:由于iSCSI使用标准的以太网技术,因此其成本相对较低,更容易被企业接受。
- 易用性:iSCSI的配置和管理相对简单,不需要专业的光纤通道知识和技能。
-
FC
- 成本:FC网络需要使用专用设备,并且网络结构可能相对复杂,因此其成本相对较高。
- 易用性:FC的配置和管理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于iSCSI来说更加复杂。
综上所述,iSCSI和FC各有优缺点,企业在选择时应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权衡。对于需要高带宽、低延迟和高度可靠性的场景,FC可能是更好的选择;而对于需要低成本、高灵活性和易于管理的场景,iSCSI则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