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网络】网络基础概念
1. 初始协议
1.1 OSI 七层模型
-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开放系统互连)七层网络模型称为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是一个逻辑上的定义和规范;
- 把网络从逻辑上分为了 7 层. 每一层都有相关、相对应的物理设备,比如路由器,交换机;
- OSI 七层模型是一种框架性的设计方法,其最主要的功能使就是帮助不同类型的主机实现数据传输;
- 它的最大优点是将服务、接口和协议这三个概念明确地区分开来,概念清楚,理论也比较完整。通过七个层次化的结构模型使不同的系统不同的网络之间实现可靠的通讯;
- 但是, 它既复杂又不实用; 所以我们按照 TCP/IP 四层模型来讲解。
- 其实在网络角度,OSI 定的协议 7 层模型其实非常完善,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会话层、表示层是不可能接入到操作系统中的,所以在工程实践中,最终落地的是5层协议。
- 但是要理解上面的话,需要我们学习完网络才可以理解,这里就知道就可以。
1.2 TCP/IP 五层(或四层)模型
TCP/IP 是一组协议的代名词,它还包括许多协议,组成了 TCP/IP 协议簇。
TCP/IP 通讯协议采用了 5 层的层级结构,每一层都呼叫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网络来完
成自己的需求。
- 物理层: 负责光/电信号的传递方式. 比如现在以太网通用的网线(双绞 线)、早期以太网采用的的同轴电缆(现在主要用于有线电视)、光纤, 现在的 wifi 无线网使用电磁波等都属于物理层的概念。物理层的能力决定了最大传输速率、传输距离、抗干扰性等. 集线器(Hub)工作在物理层。
- 数据链路层: 负责设备之间的数据帧的传送和识别. 例如网卡设备的驱动、帧同步(就是说从网线上检测到什么信号算作新帧的开始)、冲突检测(如果检测到冲突就 自动重发)、数据差错校验等工作. 有以太网、令牌环网, 无线 LAN 等标准. 交换机(Switch)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网络层: 负责地址管理和路由选择. 例如在 IP 协议中, 通过 IP 地址来标识一台主机, 并通过路由表的方式规划出两台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的线路(路由). 路由器(Router)工作在网路层。 传输层: 负责两台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如传输控制协议 (TCP), 能够确保数据可靠的从源主机发送到目标主机。 应用层: 负责应用程序间沟通,如简单电子邮件传输(SMTP)、文件传输协(FTP)、网络远程访问协议(Telnet)等. 我们的网络编程主要就是针对应用层。
物理层我们考虑的比较少,我们只考虑软件相关的内容. 因此很多时候我们直接称为 TCP/IP 四层模型 .
一般而言
- 对于一台主机, 它的操作系统内核实现了从传输层到物理层的内容;
对于一台路由器, 它实现了从网络层到物理层;
- 对于一台交换机, 它实现了从数据链路层到物理层;
对于集线器, 它只实现了物理层
但是并不绝对. 很多交换机也实现了网络层的转发 ; 很多路由器也实现了部分传输层的内容( 比如端口转发 );
2. 再识协议
上面的内容,我们只是懂了一些基本概念,还是达不到我们的目标,下面我们再次重新理解协议和协议分层。
2.1 为什么要有 TCP/IP 协议?
首先,即便是单机,你的计算机内部,其实都是存在协议的,比如:其他设备和内存通信,会有内存协议。其他设备和磁盘通信,会有磁盘相关的协议,比如:SATA,IDE , SCSI 等。只不过我们感知不到罢了。而且这些协议都在本地主机各自的硬件中,通信的成本、问题比较少。
其次,网络通信最大的特点就是主机之间变远了。任何通信特征的变化,一定会带来新的问题,有问题就得解决问题,所以需要新的协议咯。
所以,为什么要有 TCP/IP 协议?本质就是通信主机距离变远了。
2.2 什么是 TCP/IP 协议?
- TCP/IP 协议的本质是一种解决方案。
- TCP/IP 协议能分层,前提是因为问题们本身能分层。
2.3 TCP/IP 协议与操作系统的关系(宏观上,怎么实现的)
2.4 所以究竟什么是协议?
截止到目前,我们还没接触过任何协议,但是如何朴素的理解协议,我们已经可
以试试了。
OS 源代码一般都是用 C/C++ 语言写的。
下面,仔细看看下面的图
问题:主机 B 能识别 data ,并且准确提取 a=10 , b=20 , c=30 吗?回答: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双方都有同样的结构体类型 struct protocol 。也就是说,用同样的代码实现协议,用同样的自定义数据类型,天然就具有” 共识 “ ,能够识别对方发来的数据,这不就是约定吗?关于协议的朴素理解:所谓协议,就是通信双方都认识的结构化的数据类型因为协议栈是分层的,所以,每层都有双方都有协议,同层之间,互相可以认识对方的协议。
本篇文章介绍了网络协议等相关内容,欢迎评论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