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基础知识
1.1 机器语言
1.2 汇编语言的产生
用汇编语言编写程序的工作过程如下:
1.编写程序:汇编程序包括汇编指令、伪指令、其他符号,如下图。其中,“伪指令”并不是由计算机直接执行的指令,而是帮助编译器完成“编译”的符号。
2.编译:将汇编程序转换成机器码。
3.计算机执行。
1.3 汇编语言的组成
1.4 存储器
RAM(随机存储器):可读写,断电数据丢失
ROM(只读存储器):只能读取,断电数据保留
1.5 指令和数据
计算机中的数据和指令,都是以二进制的形式存储在内存或磁盘上。平常用不到的信息或较大的文件都是存储在“机械硬盘”、“固态硬盘”中,而计算机运行的中间数据则是存储在“内存条”中。那对于如何区分数据和指令呢?主要是看CPU如何使用,比如对于相同的二进制数,其作为“数据”、“指令”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下面给出一个例子,并介绍不同进制的表示:
数据表示:使用后缀区分进制,单位常用“字节(Byte)”——B、KB、MB、GB、TB等。
二进制:1000100111011000B。
八进制:104730O,汇编语言几乎不用。
十进制:35288D,有时不写后缀默认十进制。
十六进制:89D8H,汇编语言中使用最多。
1.6 存储单元
1.7 CPU对存储器的读写
总线定义:连接各部件的数据传输线,在计算机中专门连接CPU和其他芯片的导线,物理上是多根导线的集合,分为:
片内总线:芯片内部传输
系统总线:各组件之间传输
系统总线三大类:
地址总线:CPU是通过地址总线来指定存储单元的。地址总线宽度,决定了可寻址的存储单元大小,比如位宽为 N 的地址总线对应的可寻址空间为 2N。
数据总线:CPU与内存或其它器件之间的数据传送是通过数据总线来进行的。数据总线的宽度决定了CPU和外界的数据传送速度,也就是一次性能传输多少数据。例:向内存中写入数据89D8H时的数据传送。
控制总线:CPU通过控制总线对外部器件进行控制。控制总线是一些不同控制线的集合,控制总线宽度决定了CPU对外部器件的控制能力。
显然,数据总线宽度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