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笔记学习来自B站泷羽Sec:
B站泷羽Sec
一、硬件设备的网络安全问题点
1.1 物理安全问题
设备被盗或损坏渗透测试视角
攻击者可能会物理接近硬件设备,尝试窃取设备或破坏其物理结构。例如,通过撬锁、 伪装成维修人员等方式进入设备存放区域,盗取存储有敏感信息的硬盘或其他组件。
防范措施:加强设备存放区域的物理安全防护,如安装监控摄像头,门禁系统、报警装置等。对重要设备 进行加密存储,防止数据被轻易读取
环境因素渗透测试视角
极端的温度、湿度或灰尘等环境因素可能导致硬件设备出现故障,为攻击者提供可乘之 机。例如,高温可能使设备性能下降,增加被攻击的风险;潮湿环境可能导致电路短路,使设备更容易 被入侵。
防范措施:确保设备运行环境符合标准要求,安装温度、湿度控制设备,定期对设备进行清洁和维护。
电磁干扰渗透测试视角
攻击者可以利用电磁干扰设备干扰硬件设备的正常运行,导致数据传输错误或设备故 障。例如,通过发射特定频率的电磁信号,干扰无线通信设备的信号接收。
防范措施:对重要设备进行电磁屏蔽,使用抗干扰的通信线路和设备。
1.2 供应链安全问题
假冒伪劣产品
渗透测试视角:攻击者可能会在供应链中混入假冒伪劣的硬件设备这些设备可能存在安全漏洞,或者被 植入恶意软件。例如,假冒的网络设备可能会被配置为向攻击者发送敏感信息,或者允许攻击者远程控 制设备。
防范措施:建立严格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的审核和认证。对采购的硬件设备进行安全 检测,如检查设备的序列号、固件版本等,确保设备的真实性和安全性。
恶意软件植入
渗透测试视角:攻击者可能在硬件设备的生产、运输或存储过程中植入恶意软件,如固件后门、恶意芯 片等。这些恶意软件可以在设备投入使用后被激活,对网络进行攻击。
防范措施:对硬件设备进行安全检测,包括固件分析、恶意软件扫描等。使用可信的供应链渠道,确保 设备在整个供应链过程中的安全性。
供应链中断
渗透测试视角:供应链中断可能会导致硬件设备无法及时供应,企业可能会被迫使用未经充分测试的替 代设备,增加了安全风险。此外,攻击者也可能会利用供应链中断制造混乱,趁机发动攻击。
防范措施:建立多元化的供应链渠道,确保在供应链中断时能够及时获得替代设备。制定应急预案,应 对供应链中断可能带来的安全问题。
1.3 设备漏洞问题
操作系统漏洞
渗透测试视角:硬件设备上的操作系统可能存在各种漏洞,如缓冲区溢出、权限提升等。攻击者可以利 用这些漏洞获取设备的控制权,或者窃取敏感信息。例如,通过发送精心构造的数据包,触发操作系统 的缓冲区溢出漏洞,从而执行恶意代码。
防范措施:及时更新操作系统补丁,关闭不必要的服务和端口。对设备进行安全配置,限制用户权限, 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
常见操作系统漏洞
- 缓冲区溢出(Buffer Overflow):当程序接收到超出其缓冲区大小的数据时,多余的数据 可能会覆盖相邻的内存空间,导致程序崩溃或执行攻击者注入的恶意代码。
- 权限提升(Privilege Escalation):攻击者利用操作系统中的漏洞,提升其权限以执行通常 需要更高权限的操作,如访问或修改受限数据。
- 拒绝服务攻击(Denial of Service, DoS):通过消耗系统资源或破坏系统功能,使得合法 用户无法访问或使用系统服务。
- SQL注入(SQL Injection):攻击者在应用程序的输入中注入恶意的SQL代码,绕过验证和 过滤机制,执行恶意SQL查询或命令。
- 跨站脚本攻击(Cross-Site Scripting, XSS):攻击者注入恶意脚本代码到Web应用的输出 中,当其他用户访问这些页面时,恶意脚本会在他们的浏览器中执行。
- 跨站请求伪造(Cross-Site Request Forgery, CSRF):攻击者利用用户已认证的会话,诱 使浏览器执行非用户意图的恶意请求。
- 服务器端请求伪造(Server-Side Request Forgery, SSRF):攻击者通过服务器发起请 求,访问和操作服务器的内部资源,绕过访问控制机制。
- 文件包含漏洞(File Inclusion Vulnerability):攻击者利用Web应用中的漏洞,包含未经 授权的外部文件,执行恶意代码或读取敏感文件。
- 文件上传漏洞(File Upload Vulnerability):攻击者上传恶意文件到服务器,可能导致服 务器被入侵或传播恶意文件。
- 未经身份验证访问(Unauthenticated Access Vulnerability):攻击者访问未经身份验证 的敏感资源或功能,可能导致数据泄露或数据篡改。
- 命令执行漏洞(Command Injection Vulnerability):攻击者通过注入恶意命令,获取系 统权限、执行任意操作或获取敏感信息。
为了防范这些漏洞,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定期更新和打补丁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 使用强密码和多因素认证。 限制不必要的网络服务和端口。 实施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 定期进行安全审计和渗透测试。 对用户进行安全意识培训。
固件漏洞
渗透测试视角:硬件设备的固件也可能存在漏洞,攻击者可以通过固件升级或恶意软件植入等方式利用 这些漏洞。例如,攻击者可以利用固件漏洞获取设备的管理员权限,或者篡改设备的配置。
防范措施:定期检查设备固件版本,及时更新固件补丁。对固件进行安全审计,确保固件的完整性和安 全性。
常见固件漏洞
- 未经身份验证的访问:攻击者可以无需身份验证即可访问设备,这通常发生在默认设置未更 改或身份验证机制薄弱的情况下。
- 弱身份验证:使用弱密码或单因素身份验证,使得攻击者可以通过暴力破解等手段轻易获得 设备访问权限。
- 隐藏后门:固件中可能被故意植入后门,使得攻击者可以绕过正常的身份验证过程,远程访 问设备。
- 密码散列值:固件中可能包含硬编码的密码或默认密码,这些密码通常不易更改,使得设备 容易受到攻击。
- 加密密钥:如果加密密钥以不安全的方式存储,攻击者可能会利用这些密钥来窃听通信或获 取设备访问权限。
- 缓冲区溢出:由于不安全的字符串处理函数,攻击者可能通过精心构造的输入来溢出缓冲 区,从而执行恶意代码。
- 开源代码:使用含有已知漏洞的第三方开源组件,使得固件容易受到攻击。
- 调试服务:调试信息可能被遗留在生产设备中,为攻击者提供了设备内部系统的详细信息。
- 固件更新问题:固件更新可能不及时,导致已知漏洞未被修补,或者更新过程中缺乏适当的 安全措施。
- 固件加密:固件可能被加密,使得安全研究人员难以分析和发现潜在的漏洞。
- 固件提取困难:固件可能难以从设备中提取,这增加了分析和发现漏洞的难度。
- 硬件接口:如JTAG等调试接口可能暴露在设备上,攻击者可能利用这些接口来提取固件或执 行其他恶意操作。
- 供应链风险:固件可能在供应链的某个环节被篡改,使得设备在到达用户手中之前就已经被 植入了恶意代码。
为了防范这些漏洞,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定期更新固件,修补已知漏洞。 使用强密码和多因素认证。 限制不必要的网络服务和端口。 实施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 定期进行安全审计和渗透测试。 对用户进行安全意识培训。 确保固件的加密和签名,防止未授权的修改。 监控供应链,确保固件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硬件设计
漏洞渗透测试视角:硬件设备的设计可能存在漏洞,如硬件后门、侧信道攻击等。攻击者可以利用这些漏洞 获取设备的敏感信息,或者控制设备。 例如,通过分析设备的电磁辐射或功耗变化,获取设备处理的敏感数据。
防范措施:在设备采购过程中,选择经过安全认证的产品。对设备进行安全评估,检测是否存在硬件设 计漏洞。采用加密技术和安全隔离措施,保护敏感信息。
常见硬件设计漏洞
- 处理器漏洞:如Meltdown和Spectre漏洞,它们利用现代CPU的推测执行特性,允许攻击者 绕过内存访问的安全隔离机制,获取操作系统和其他程序的被保护数据。
- 动态电源管理漏洞:“骑士”漏洞是中国研究团队发现的,它利用现代主流处理器微体系架构设 计时采用的动态电源管理模块DVFS存在的安全隐患,攻击者可以突破处理器可信执行区的安 全限制,获取核心秘钥或绕过正常的签名验证功能。
- 蓝牙漏洞:如BlueBorne漏洞,影响Linux、安卓、Windows和macOS蓝牙技术栈实现,攻 击者可以通过操作系统更新来修复计算机上的漏洞,但启用蓝牙的智能设备则需要固件更新 才能修复。
- Wi-Fi漏洞:KRACK漏洞利用的是WPA2无线安全标准的缺陷,影响家用路由器及其他物联网 设备的WPA2实现,需要更新固件来修复。
- USB漏洞:BadUSB漏洞可以重编程U盘微控制器,假冒其他类型的设备,控制计算机或渗漏 数据。
- 雷电接口漏洞:雷击(Thunderstrike)和雷击2(Thunderstrike 2)利用苹果Macbook固 件漏洞,可以在恶意设备接入雷电接口时安装固件rootkit,雷击2还能感染新插入的雷电设 备,形成自传播效应。
- 可信平台模块(TPM)和安全元素(SE)漏洞:铜匠的回击(ROCA)针对英飞凌技术公司 生产的TPM和SE,攻击者可以更容易地因式分解这些部件生成的RSA密钥,恢复出用户所用 密钥。
- 英特尔管理引擎(ME)漏洞:英特尔ME是英特尔CPU中的专用协处理器及子系统,用于带 外管理任务,其操作系统完全独立于用户操作系统,存在多个严重漏洞,修复漏洞需安装计 算机制造商发布的固件更新。
为了防范这些漏洞,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定期更新固件和操作系统,修补已知漏洞。 使用可信的硬件供应商,选择品牌可靠、经过验证的硬件设备。 实施物理安全措施,如限制物理访问、安装监控系统。 对于关键硬件组件,使用专门的安全芯片,如可信计算模块(TCM),提供硬件级别的安全 保护。 增强网络安全监控和日志记录,快速响应异常行为,及时处理安全事件。 定期备份关键数据,以确保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恢复业务。
侧信道攻击(Side-Channel Attacks, SCA)
是一种利用密码系统在物理实现过程中泄露的信息来 恢复密钥或其他敏感数据的攻击方式。这类攻击不依赖于算法的理论弱点,而是通过分析密码设备 运行时的能量消耗、电磁辐射、处理时序、缓存行为和故障输出等侧信道信息来实现攻击。
常见的侧信道攻击类型及其特点:
- 能量分析攻击(Power Analysis Attack):通过分析密码设备在加密过程中的能量消耗模 式来恢复密钥。简单功耗分析(SPA)和差分功耗分析(DPA)是两种主要的能量分析方法。 SPA通过观察单个能量迹来推断密钥信息,而DPA则利用统计方法分析多个能量迹以提高攻击 效果。
- 电磁分析攻击(Electromagnetic Analysis Attack):类似于能量分析攻击,但通过捕捉 设备运行时产生的电磁辐射来获取信息。
- 时序攻击(Timing Attack):利用密码设备处理数据所需时间的差异来恢复密钥。如果不 同的加密操作需要不同的时间,攻击者可以利用这些时序差异来推断密钥信息。
- 缓存攻击(Cache Attack):基于现代处理器缓存机制的攻击。攻击者通过分析缓存访问模 式来推断出密钥信息。这种攻击通常针对那些在加密过程中访问模式与密钥相关的算法。
- 故障攻击(Fault Attack):攻击者通过引入故障(如电源波动、时钟干扰等)来干扰密码 设备的运行,然后分析故障产生的错误输出来恢复密钥。故障攻击可以是永久性的、持久性 的或暂时性的,取决于故障的持续时间和影响。
- 声波攻击(Acoustic Attack):通过监听密码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声波来获取信息。
- 光学攻击(Optical Attack):利用高分辨率相机捕捉设备运行时的光辐射变化,以分析和 恢复密钥信息。
侧信道攻击的防御措施包括: - 掩码技术(Masking):通过引入掩码来隐藏密钥信息,使得攻击者难以从侧信道信息中恢 复密钥。 随机化技术(Randomization):通过引入随机性来掩盖侧信道信息,如随机化功耗或电磁 辐射模式。
- 恒定时间实现(Constant-Time Implementation):确保加密操作在固定时间内完成,以 防止时序攻击。
- 物理保护(Physical Protection):如使用屏蔽和封装技术来减少电磁辐射和功耗信息的泄 露。 故障检测和恢复(Fault Detection and Recovery):设计能够检测和恢复故障的系统,以 防止故障攻击。
1.4 网络连接问题
网络攻击
渗透测试视角:硬件设备连接到网络后,可能会受到各种网络攻击如DDoS攻击、SQL注入、跨站脚本攻 击等。攻击者可以利用这些攻击手段破坏设备的正常运行,或者窃取敏感信息。例如,通过发送大量的 请求,使设备无法正常响应,从而实现DDoS攻击。
防范措施: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如安装入侵检测系统、防火墙等。 对设备进行网络访问控制,限制来自外部网络的访问。定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及时发现和修复网络安 全漏洞。
常见网络攻击
- 拒绝服务(DoS)和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 攻击者通过发送大量请求淹没目标服务器,使其无法处理合法用户的请求。 防御措施包括使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流量监控工具来识别和过滤恶意流量。
- 中间人(MITM)攻击: 攻击者截获并可能篡改两个通信方之间的数据。 防御措施包括使用VPN和HTTPS等加密通信手段,以及检查网站的SSL证书。
- 网络钓鱼攻击: 攻击者通过伪装成可信实体,诱使用户泄露敏感信息。 防御措施包括提高用户意识,不点击可疑链接,以及使用多因素认证。
- 勒索软件攻击: 攻击者通过加密受害者数据并要求支付赎金来解锁。 防御措施包括定期备份数据,使用安全软件,以及避免打开不明来源的附件或链接。
- SQL注入攻击: 攻击者在Web应用程序中注入恶意SQL代码,以获取或修改数据库信息。 防御措施包括对用户输入进行验证和清理,使用参数化查询,以及实施适当的数据库权 限。
- 跨站脚本(XSS)攻击: 攻击者在Web页面中注入恶意脚本,以窃取用户信息或会话令牌。 防御措施包括对用户输入进行编码和验证,以及在服务器端实施内容安全策略。
- 跨站请求伪造(CSRF)攻击: 攻击者诱使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执行恶意操作,如转账。 防御措施包括使用CSRF令牌,检查HTTP Referer头,以及实施同源策略。
- 密码攻击: 攻击者尝试通过猜测、字典攻击或暴力破解来获取用户的密码。 防御措施包括使用强密码,定期更换密码,以及启用账户锁定策略以防止暴力破解。
- 恶意软件攻击: 包括病毒、蠕虫、特洛伊木马等,它们可以破坏系统、窃取数据或创建僵尸网络。 防御措施包括安装和更新防病毒软件,避免下载不明文件,以及保持操作系统和应用程 序的最新补丁。
- 零日漏洞攻击: 攻击者利用未公开的软件漏洞进行攻击,直到补丁发布之前。 防御措施包括及时应用安全更新,使用入侵防御系统,以及进行定期的安全审计。
- 物联网(IoT)设备攻击: 攻击者利用IoT设备的漏洞进行攻击,如DDoS攻击。 防御措施包括确保IoT设备的固件更新,实施网络隔离,以及使用强认证机制。
- 人工智能驱动的攻击: 攻击者使用AI技术来自动化攻击过程,提高攻击效率。 防御措施包括使用AI和机器学习技术来增强威胁检测和响应能力。 无线连接安全问题 渗透测试视角:无线连接的硬件设备可能会受到无线攻击,如Wi-Fi密码破解、蓝牙攻击等。攻击者可以 利用这些攻击手段获取设备的控制权,或者窃取敏感信息。例如,通过破解Wi-Fi密码,接入无线网络,进 而攻击连接到该网络的硬件设备。
防范措施:对无线连接进行加密,如使用WPA2加密协议。定期更换无线密码,限制无线设备的连接数 量。对无线设备进行安全配置,关闭不必要的服务和功能。
WPA2(Wi-Fi Protected Access 2)是Wi-Fi网络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安全协议,它旨在提供比其前 身WEP和WPA更强的安全性。以下是WPA2加密协议的总结: - 引入背景:WPA2是在2004年发布的,用以取代早期的WEP和WPA协议,提供了更强的数据 加密和身份验证机制。
- 加密算法:WPA2主要使用AES(高级加密标准)作为其加密算法,提供128位、192位或 256位的密钥长度,为数据提供坚固的保护。此外,对于向后兼容的设备,WPA2也支持TKIP (临时密钥完整性协议)。
- 认证机制:WPA2支持两种认证模式,即PSK(预共享密钥)模式和EAP(可扩展认证协议) 模式。PSK模式适用于家庭和小型企业网络,而EAP模式适用于需要更高安全级别的企业网 络。
- 安全性:WPA2通过强化加密和认证机制,有效抵御了外部攻击,如嗅探和中间人攻击。它还 提供了一定的机制来防御内部威胁,如阻止未经授权的设备连接网络。
- 个人和企业模式:WPA2有两种运行模式,个人模式(PSK)和企业模式(通过RADIUS服务 器进行认证),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 四次握手:WPA2使用四次握手协议来协商和生成用于加密和解密数据的临时会话密钥,确保 了密钥的安全性和动态性。
- 存在的弱点:尽管WPA2相比WEP和WPA有显著的安全提升,它仍然存在一些弱点,例如 Wi-Fi保护设置(WPS)的攻击向量。因此,用户应当禁用WPS或更新固件以消除这一攻击 向量。
- 实施建议:为了增强WPA2的安全性,建议使用长且复杂的密码,并定期更新路由器的固件, 以确保安全漏洞得到及时修补。 WPA2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无线安全协议之一,提供了相对安全的加密机制,以保障无线网络的安全。然而,随着网络安全威胁的不断演变,用户应保持警惕,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增强网络的安全性。
网络隔离
渗透测试视角:如果硬件设备没有进行有效的网络隔离,可能会导致不同网络之间的安全问题相互影响。例如,一个受感染的设备可能会通过网络传播恶意软件,影响其他设备的安全。
防范措施:对不同的网络进行隔离,使用防火墙、虚拟局域网等技术实现网络隔离。对跨网络的数据传 输进行严格的控制和审查,防止恶意软件的传播。
二、硬件设备的潜在漏洞及渗透测试方法
2.1 处理器漏洞
幽灵(Spectre)和熔断(Meltdown)漏洞
渗透测试方法:可以使用专门的漏洞检测工具,如Meltdown and Spectre Checker,对处理器进行检 测。也可以通过分析处理器的性能指标,如CPU使用率、内存访问时间等,判断是否存在漏洞。
利用场景:攻击者可以利用这些漏洞获取处理器中的敏感信息,如密码、密钥等。例如,通过构造特定 的代码序列,诱导处理器执行错误的预测执行,从而读取内核内存中的敏感数据。
防范措施:及时更新处理器的微代码和操作系统补丁,关闭预测执行功能(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影响性 能)。使用内存隔离技术,防止内核内存被用户空间程序访问。
常见处理器漏洞
- Meltdown和Spectre漏洞:这两个漏洞利用了现代处理器的预测执行功能,允许攻击者绕过 操作系统隔离内核和用户空间内存的基本安全防线,从而读取操作系统和其他程序的被保护 数据。
- MMIO陈旧数据漏洞:这些漏洞与CPU的内存映射I/O (MMIO)有关,攻击者可能利用这些漏 洞跨信任边界读取特权数据。
- 幽灵变种1 (CVE-2017-5753):也称为边界检查绕过漏洞,攻击者可以利用现代CPU的分支 预测功能,以CPU高速缓存为边信道,从其他进程的内存中抽取信息。
- 熔断-GP (CVE-2018-3640):属于熔断漏洞变种,利用系统寄存器预测读取功能实现信息边 信道泄露,也称为流氓系统寄存器读(RSRE)。
- 熔断-NM (CVE-2018-3665):与熔断漏洞相关的预测执行漏洞,又名LazyFP,可用于泄露 浮点运算单元(FPU)状态,FPU状态可能含有密码运算敏感信息。
- 高通DSP服务漏洞 (CVE-2024-43047):该漏洞源于使用后释放(use-after-free)错误,可能 导致内存损坏,影响智能手机、汽车、物联网设备等多个领域。
- GhostRace (CVE-2024-2193):这是一种新的数据泄露攻击,是Spectre v1的变体,结合 了推测执行和竞争条件,攻击者可以利用该漏洞访问推测的可执行代码路径,从而泄露CPU 中的任意数据。
- 骑士 (VolJokey):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研究团队发现的漏洞,影响ARM和Intel等处理器的电 压管理机制,攻击者通过该漏洞可突破原有安全区限制,获取核心秘钥、直接运行非法程 序。
侧信道攻击
漏洞渗透测试方法:侧信道攻击通常需要对目标设备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和分析,因此渗透测试人员可以 使用专门的侧信道攻击工具,如电磁辐射分析仪、功耗分析器等,对设备进行监测。也可以通过软件模 拟的方式,分析设备的运行状态,判断是否存在侧信道攻击漏洞。
利用场景:攻击者可以通过分析设备的电磁辐射、功耗变化等侧信道信息,获取设备处理的敏感数据。 例如,通过分析密码加密过程中的功耗变化,推断出密码的部分信息。
防范措施:采用电磁屏蔽技术,减少设备的电磁辐射。使用随机化技术,如随机化密码加密过程中的时 间和功耗,防止侧信道攻击。
2.2 存储设备漏洞
固态硬盘(SSD)漏洞
渗透测试方法:可以使用SSD漏洞检测工具,如SSD Secure Erase Tool,对SSD进行检测。也可以通过 分析SSD的固件版本和功能,判断是否存在漏洞。
利用场景:攻击者可以利用SSD的固件漏洞获取存储在SSD中的数据。例如,通过修改SSD的固件,使 SSD在特定条件下泄露数据。
防范措施:及时更新SSD的固件补丁,使用加密技术保护存储在SSD中的数据。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防 止数据丢失。 固态硬盘(SSD)作为现代计算机系统中常用的数据存储设备,其安全性同样至关重要。
常见的固态硬盘安全漏洞总结
- 硬件加密绕过漏洞:研究发现,多款流行的SSD存在加密机制绕过漏洞,攻击者可以无需密码 即可绕过硬盘加密措施,获取硬盘中的数据内容。这包括Crucial和Samsung等品牌的SSD产 品,它们尝试实现TCG Opal加密标准,但存在缺陷,允许在不知道任何密钥的情况下完全恢 复数据。
- 固件更新机制漏洞:英睿达MX500系列SSD被曝出存在缓冲区溢出漏洞,攻击者可以精心构 造ATA数据包,通过主机直接发送给SSD控制器,从而触发缓冲区溢出,可能导致数据泄露。
- 管理软件漏洞:三星固态硬盘的管理软件Magician被发现存在高危漏洞,允许低权限账户访 问更高权限账户的数据。该漏洞编号为CVE-2024-23769,CVSS评分为7.3,影响了 Magician软件的8.0.0及以下版本。
- 灵活容量功能漏洞:针对具有灵活容量功能的SSD,攻击者可能利用设备上的隐藏区域—— 过度配置的区域,来植入恶意软件,提供终极持久性和隐蔽性。这种攻击模型针对的是SSD上 的无效数据区域,该区域具有位于可用SSD空间和预留空间之间的未擦除信息。
- 企业级SSD漏洞:美光企业级SATA SSD 5200、5300系列被发现存在安全漏洞,攻击者可能 对设备发起特殊命令进行攻击。美光官方表示,黑客需要拥有特权授权才能发出特殊命令, 因此漏洞难以被利用,并承诺发布固件更新修复漏洞。
- 数据泄露漏洞: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固件修改和接口调试,可以改变SSD中的密码验证方式, 从而无需密码解密了SSD中的数据信息。这表明,包括Samsung和Crucial在内的多种SSD产 品,加密机制存在缺陷,未对硬盘数据实现完整加密,可无需密码轻松实现加密机制绕过。
内存漏洞
渗透测试方法:可以使用内存漏洞检测工具,如Memtesta86,对内存进行检测。也可以通过分析程序 的内存访问模式,判断是否存在内存漏洞
利用场景:内存可能存在缓冲区溢出、内存泄漏等漏洞,攻击者可以利用这些漏洞获取内存中的敏感信息。例如,通过发送精心构造的数据包,触发程序的缓冲区溢出漏洞,从而执行恶意代码。
防范措施:及时更新软件补丁,修复内存漏洞。对程序进行安全审计,确保程序的内存访问安全。使用 内存隔离技术,防止不同程序之间的内存访问冲突。 内存漏洞是指在计算机内存中存在的安全缺陷,这些缺陷可以被攻击者利用以获取未授权的访问权 限、破坏系统功能或窃取敏感信息。
常见的内存漏洞类型及其特点:
- 缓冲区溢出(Buffer Overflow): 当程序尝试将过多数据写入固定长度的缓冲区时,超出的数据可能会覆盖相邻的内存空 间,可能导致程序崩溃或执行攻击者注入的恶意代码。
- 堆栈溢出(Stack Overflow): 类似于缓冲区溢出,但发生在程序的堆栈上。攻击者可能利用堆栈溢出来覆盖返回地址 或其他重要数据,从而控制程序的执行流。
- Use-After-Free (UAF): 程序在释放内存后,没有将指针设置为NULL,而是继续使用已释放的内存,这可能导致 未定义的行为,包括数据损坏、程序崩溃或执行恶意代码。
- Double Free: 程序尝试释放同一块内存两次,这可能导致内存损坏和系统崩溃。
- 内存泄漏(Memory Leak): 程序未能释放不再使用的内存,导致可用内存逐渐减少,最终可能引发性能问题或系统 崩溃。
- 释放后重用(Release After Free): 释放内存后,该内存被操作系统回收并分配给新的请求,如果原来的程序继续使用旧的 指针,可能会读取或写入错误的数据。
- 越界访问(Out-of-Bounds Access): 程序访问数组或缓冲区以外的内存区域,可能导致数据泄露或程序崩溃。
- 格式化字符串漏洞(Format String Vulnerability): 程序处理格式化字符串时未正确验证输入,攻击者可以利用这一点执行任意代码或读取 内存。
2.3 网络设备漏洞
路由器漏洞
渗透测试方法:可以使用路由器漏洞扫描工具,如Router Scan,对路由器进行检测。也可以通过分析路 由器的配置文件和固件版本,判断是否存在漏洞。
利用场景:路由器可能存在漏洞,如默认密码、远程代码执行漏洞等,攻击者可以利用这些漏洞控制路 由器,进而对网络进行攻击。例如,通过利用路由器的远程代码执行漏洞,在路由器上安装恶意软件, 实现对网络流量的监控和篡改。
防范措施:及时更新路由器的固件补丁,修改默认密码。对路由器进行安全配置,关闭不必要的服务和 端口。使用网络访问控制技术,限制对路由器的访问。
常见路由器漏洞
- 身份验证绕过漏洞:例如CVE-2024-3080,影响华硕多款路由器,允许未经身份验证的远程 攻击者控制设备。
- 命令注入漏洞:在GL-iNet路由器中发现的CVE-2024-39226漏洞,通过s2s API传递恶意 shell命令,导致命令注入。
- 连接劫持漏洞:华为部分家庭路由器存在连接劫持漏洞(CVE-2023-7266),可能导致设备 产生拒绝服务或信息泄露影响。
- 远程命令执行(RCE)漏洞:Telesquare TLR-2005KSH路由器存在未经授权的远程命令执行漏 洞(CVE-2024-29269),允许攻击者执行系统命令并获取服务器权限。
- NAT映射处理漏洞:研究发现路由器固件中NAT映射处理存在安全漏洞,可被攻击者利用构 造发起TCP劫持攻击,劫持Wi-Fi下的TCP流量。
- 缓冲区溢出漏洞:华硕路由器中还修复了另一个高危的缓冲区溢出漏洞(CVE-2024 3079),需要管理员帐户访问权限才能利用。
- 任意固件上传漏洞:CVE-2024-3912,影响多个华硕路由器型号,允许未经身份验证的远程 攻击者在设备上执行系统命令。
- Web管理界面漏洞:包括跨站脚本(XSS)、SQL注入、未授权访问等,这些漏洞可能允许 攻击者获取敏感信息或执行恶意操作。
- DDoS漏洞:某些路由器可能存在拒绝服务漏洞,允许攻击者通过特定的请求使路由器服务不 可用。
- UPnP和NAT配置漏洞:某些路由器的UPnP(通用即插即用)和NAT(网络地址转换)配置 可能存在漏洞,允许攻击者修改防火墙规则或执行其他恶意操作。 交换机漏洞 渗透测试方法:可以使用交换机漏洞扫描工具,如Switch Scanner对交换机进行检测。也可以通过分析 交换机的配置文件和固件版本,判断是否存在漏洞。 利用场景:交换机可能存在漏洞,如VLAN跳跃漏洞、MAC地址欺骗漏洞等,攻击者可以利用这些漏洞 获取网络中的敏感信息。例如,通过利用VLAN跳跃漏洞,跨越不同的VLAN,获取其他VLAN中的敏感 数据。
防范措施:及时更新交换机的固件补丁,对交换机进行安全配置,关闭不必要的服务和功能。使用VLAN 隔离技术,防止不同VLAN之间的通信。
常见交换机漏洞
- 身份验证绕过漏洞:例如CVE-2019-1912,影响思科Cisco Small Business 220系列智能交 换机,允许攻击者绕过身份验证,上传非法文件或替换配置文件,甚至植入反向shell。
- 远程命令执行漏洞:例如CVE-2019-1913,同样影响思科220系列交换机,允许攻击者以 root权限执行任意命令,彻底接管设备。
- 命令注入漏洞:例如CVE-2019-1914,影响思科交换机,允许攻击者通过命令注入执行未授 权的命令。
- 缓冲区溢出漏洞:Aruba Networks ArubaOS存在缓冲区溢出漏洞,可能通过PAPI UDP端口 (8211)发送特制数据包,导致未经身份验证的远程代码执行。
- VLAN跳跃攻击:利用动态中继协议(DTP)的漏洞,攻击者可以欺骗计算机,从一个VLAN 跳到另一个VLAN,获取敏感信息。
- 生成树攻击:攻击者可以利用生成树协议(STP)的工作方式来发动拒绝服务(DoS)攻击, 导致网络崩溃。
- MAC表洪水攻击:向交换机的CAM发送大量数据包,导致交换机向各个地方发送大量信息 流,可能引起拒绝服务攻击。
- ARP攻击:通过发送被欺骗的ARP回复,攻击者可以获取发往另一个主机的信息流,进行会 话劫持。
- VTP攻击:VLAN中继协议(VTP)的漏洞可以被攻击者利用,移除网络上的所有VLAN,使 得攻击者可以进入其他每个用户所在的同一个VLAN上。
- 远程代码执行(RCE)漏洞:Juniper SRX 防火墙和 EX 交换机中发现严重的RCE漏洞CVE 2024-21591,允许攻击者获得设备的root权限。
- SAN设备和交换机漏洞:Brocade SANavv存储区域网络(SAN)管理应用程序中的多个漏洞, 包括未经身份验证的缺陷,允许远程攻击者以root身份登录易受攻击的设备。
2.4 物联网设备漏洞
物联网设备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由于物联网设备通常具有较低的计算能力和存储容量,因此它们更容易 受到攻击。
渗透测试方法
可以使用物联网设备漏洞扫描工具,如IoT Inspector,对物联网设备进行检测。也可以通 过分析物联网设备的通信协议和固件版本,判断是否存在漏洞。
利用场景
物联网设备可能存在漏洞,如默认密码、弱加密算法、远程代码执行漏洞等,攻击者可以利 用这些漏洞控制物联网设备,进而对网络进行攻击。例如,通过利用物联网设备的远程代码执行漏洞, 在物联网设备上安装恶意软件,实现对物联网网络的控制。
防范措施
加强物联网设备的安全管理,如定期更新设备固件、修改默认密码、使用强加密算法等。对 物联网设备进行安全认证,确保设备的安全性。使用物联网安全网关,对物联网设备的通信进行监控和 过滤。
三、渗透测试在硬件设备安全评估中的应用
3.1 渗透测试的流程
- 信息收集:收集目标硬件设备的相关信息,包括设备型号、固件版本、网络配置等。
- 漏洞扫描:使用漏洞扫描工具对硬件设备进行扫描,发现潜在的安全漏洞。
- 漏洞利用:根据发现的漏洞,尝试利用漏洞获取设备的控制权或敏感信息。
- 后渗透测试:在成功获取设备控制权后,进行后渗透测试,如权限提升、横向移动、数据窃取等。
- 报告生成:将渗透测试的结果整理成报告,包括发现的漏洞、利用方法、风险评估等。
3.2 渗透测试的注意事项
- 合法合规:渗透测试必须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进行,获得相关授权后方可进行测试。
- 风险控制:在进行渗透测试时,要注意控制测试的风险,避免对目标设备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 保密原则:渗透测试人员要遵守保密原则,对测试过程中获取的敏感信息进行严格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