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启示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是由美国著名产品经理Marty Cagan所著,他曾经是eBay最出色的产品经理之一,也是Google X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在这本书中,他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如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
书中首先介绍了产品的生命周期,从创意到推出市场的全过程。然后讲述了如何制定正确的产品策略,包括如何确定市场需求、如何选择正确的功能、如何定价等等。接下来,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进行产品设计和开发,包括如何与团队合作、如何进行原型制作、如何测试等等。最后,书中重点强调了用户体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不断改进来提高用户体验。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有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例如,书中提到了eBay是如何通过不断的试错来打造出一个成功的在线拍卖网站的。此外,书中还包括了一些实用的工具和技术,如如何进行用户调研、如何进行A/B测试等等。
总的来说,这本书适合任何想要学习如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的人群,无论是产品经理、设计师、工程师还是创业者。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本关于产品管理的经典著作,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
思维导图
笔记1:我从不认为富有创意的产品来自偶然
成功的产品都遵循一定的规律,以下是我总结的十条规律。
1.产品经理的任务是探索产品的价值、可用性、可行性。 (需要进行可行性测试、可用性测试、价值测试)
2.探索(定义)产品需要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软件架构师通力合作。
3.开发人员不擅长用户体验设计,因为开发人员脑子里想的是实现模型,而用户看重的是产品的概念模型。
4.用户体验设计就是交互设计、视觉设计(对硬件设备来说,则是工业设计)。
5.功能(产品需求)和用户体验设计密不可分。
6.产品创意必须尽早地、反复地接受目标用户的试用,以便获取有效的用户体验。
7.为了验证产品的价值和可用性,必须尽早地、反复地请目标用户测试产品创意。
8.采用高保真的产品原型是全体团队成员了解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最有效的途径。
9.产品经理的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复杂的市场/用户需求,确定产品的基本要求——价值、可用性、可行性。
10.一旦认定产品符合以上基本要求,它就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去掉任何因素,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
笔记2:产品经理的主要职责分为两项:评估产品机会(product opportunity);定义要开发的产品
一、评估产品机会(product opportunity)
“市场需求文档(market requirements document,MRD)”(需求清单)作者定义为“机会评估(opportunity assessment)。”
1.产品要解决什么问题?(产品价值)
2.为谁解决这个问题?(目标市场)
3.成功的机会有多大?(市场规模)
4.怎样判断产品成功与否?(度量指标或收益指标)
5.有哪些同类产品?(竞争格局)
6.为什么我们最适合做这个产品?
7.时机合适吗?(市场时机)
8.如何把产品推向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9.成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解决方案要满足的条件)
10.根据以上问题,给出评估结论。(继续或放弃)
二、定义要开发的产品
确定有价值且符合公司发展要求的产品机会后,还需要探索产品的解决方案。包括基本的产品特征和功能、产品的用户体验、产品的发布标准。这些也属于产品经理的工作范畴,而且是产品经理的核心职责。有些公司借助产品需求文档(product requirements document,PRD)来完成这项工作,也有人称其为产品说明文档或功能说明文档。
因此,软件项目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弄清楚要开发什么产品(定义正确的产品);开发该产品(正确地开发产品)。第一个阶段探索产品,第二个阶段则强调执行。
笔记3:产品经理必备的能力
必备能力:
1、对产品的热情
2、用户立场
3、智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职业操守(投入大量精力)
5、正直(信任和尊重)
6、信心(自信)
7、态度(承担责任)
8、技能
9、运用技术的能力
10、注意力
11、时间管理
12、沟通技能
13、商业技能
笔记4:产品说明文档的形式及重要性
1.产品说明文档应该完整地描述用户体验——不只是用户需求,还包括交互设计和视觉设计。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是密不可分的。
2.产品说明文档必须准确地描述软件的行为。文字和图片的表达能力实在有限,不足以完成这项任务。
3.产品说明文档的受众较广——开发人员、测试人员、客服人员、市场营销人员、运维人员、销售人员、管理层等等。因此,产品说明文档必须以某种直观的方式把产品信息和产品行为告诉所有人。
4.产品说明文档应该可以修改。虽然进入开发阶段后,应该尽量避免修改产品说明文档,但总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需要修改产品说明文档以适应新情况。
5.撰写产品说明文档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衍生物,比如,按优先级排列的需求列表、线框图、实体模型,但应该有一个主体来代表产品,避免混淆不清,版本错乱。
在我看来,只有一种形式的产品说明文档可以满足以上所有要求,那就是高保真产品原型
“当然仅仅有原型是不够的,因为有些产品行为不容易用原型体现,比如业务逻辑(税务表单和运费等)、发布要求(性能表现、可靠性、扩展性等)、平台交付要求(安装要求、浏览器兼容性等)。用例可以作为有效的补充,用来描述重要的产品行为。”
笔记5:产生用户流失的原因
不是所有用户都喜欢新版本的产品。用户产生反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事前没有收到更新通知,用户觉得措手不及。
2.用户没时间学习、适应新版本,产品公司也没有提供旧版本方便用户在过渡阶段使用。
3.新版本无法正常运行。
4.新旧版本不兼容(比如新版本无法访问旧版本的数据)。
5.虽然新版本可以正常运行,但用户认为添加的功能和特性毫无必要。
6.应付接二连三的版本更新,用户感到疲惫不堪。
7.新版本修改了用户已经习惯的使用方式和操作流程,用户不得不重新调整适应。
通常情况下,用户不喜欢变化。虽然他们也希望产品更完善,功能更丰富,但前提是不改变已有的使用习惯,大多数人不愿意花时间学习、适应新的使用方式。然而我们的工作要不断地推陈出新,这就是矛盾所在。
笔记6:产品经理需要关注及思考的
一、产品需要关注的内容
关注失望、不满、愤怒等一切负面的情绪。研究大众抱怨已久的服务和领域——电信公司、银行、信用卡公司、税务部门、政府机构、航空公司、健康保险。这些领域的创新机会很多,因为消费者内心的不满情绪积蓄已久。
总之,良好的用户体验是交互设计师和视觉设计师合作的结果。他们共同配合产品经理定义产品。
1.可用性:注重用户体验
2.人物角色 :产品每增加一项新功能,都要请典型用户参与测试,根据反馈信息加以完善
3.扩展性:实现扩展性需要产品经理、设计人员、开发人员、运维人员的通力协作,最好利用部分开发资源和运维资源(我建议分配20%的资源)专门为系统扩展做好准备(20%法则)
4.持续可用性
5.客户服务:减少系统故障和缺陷
6.保护用户隐私:用户数据都是敏感资料,一旦不小心泄露出去,后果不堪设想——接踵而来的负面报道、法律制裁,还有用户的满腔怒火。应尽早树立保护用户隐私的意识,设置用户资料保护机制,干万不能辜负用户对你的信任
7.口碑营销用户:如果喜欢产品,就会主动向家人、朋友、同事推荐。这是宣传产品的最佳方式。令我费解的是,很少有公司充分利用这种营销手段。我建议为用户提供便利,方便他们(通过邮件、短信、社交网络等)向熟人推荐产品。许多公司愿意为吸引新用户支付报酬,不妨向踊跃推荐产品的用户发放奖金
8.全球化:易于本地化的产品设计
9.平滑部署:网站用户数量过百万后,任何小小的变化都会影响大面积的用户,要三思而行。部署前要仔细测试,逐步过渡,步幅不可过大,为用户留出足够的时间来适应变化。有些公司让新老版本同时运行一段时间,让用户适应过渡,这是个好办法。最后,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更新,用户消化、吸收新事物不是件容易的事
10.用户社区管理:多用类似于“回馈用户”的活动表达对他们的重视。让公司上下认识到用户的重要性,真正从行动上把用户当做“上帝”
注:20%法则
20%法则是一种鼓励员工自主探索和创新的方法,即员工可以把20%的工作时间用于自己的创新研究,而不是只专注于日常工作。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促进公司的创新发展。
注:平滑部署的定义
平滑部署的方式很多,比如发布两个并行的版本,邀请有兴趣、有时间的用户试用新版本。如果新版本运行正常,大部分用户习惯新版本后,再将新版本设为默认版本。同时将旧版本保留一段时间,公示为旧版本提供支持的最后期限,以便没来得及习惯新版本的用户在这段时间内能照常使用产品。对于用户数量庞大的服务和产品,这个过渡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产品经理还要准备好承担来自开发团队和运维团队的压力,毕竟支持并行版本不是件容易的事。
另一种平滑部署的方式是区域性逐步部署,首先在某个区域内部署新版本,然后逐步扩大范围。还有一种方式是增量部署,将更新项分割成几个较小的部分逐步发布。无论采用哪种处理方式,关键要全面考虑更新可能带来的“副作用”,为用户提供便利,方便他们在空闲时适应变化,同时尽可能降低新版本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理解消费者
根据消费者的情感特征,把他们分成技术爱好者、非理性消费者、理性消费者、超理性消费者和观望者。
技术爱好者(即技术创新者)购买产品,仅仅是因为产品采用了新的技术。这类消费者容易误导产品经理,因为他们的需求与普通大众的不同。他们对技术本身很痴迷。
非理性消费者(即尝鲜者)的情感需求与大众的相同,但是更强烈。愤怒、恐惧、孤独这类消极情绪被放大后,会导致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在生活中,非理性消费者为了满足情感需求,会付出大大超出解决问题本身所需要的精力和成本。
普通大众具有和非理性消费者同样的情感需求,只是在程度上没有那么强烈。随着产品的完善,他们也会逐步加入消费队伍。
理性消费者(即早期消费大众)只会购买他们认为实用、成熟的产品。他们更务实,只会购买性价比合适的产品。
超理性消费者(即后期消费大众,往往是核心用户群)的情感需求更弱,哪怕产品有半点不合意,他们都不会掏钱。
观望者(即跟随者)约占总人数的15%,他们同样有需求,但只会购买公认好用的产品。
三、产品需要思考的内容
出色的产品经理会时刻关注产品的现状与未来。以下是产品经理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问题。
1.产品能吸引目标消费者的关注吗?
2.产品的设计是否人性化,是否易于操作?
3.产品能在竞争中取胜吗?即使是面对未来风云变化的市场,依旧有取胜的把握吗?
4.我了解目标用户吗?产品(不是理想的产品,而是实际开发出来的产品)是否能得到他们的认可?
5.产品是否有别于市面上的其他产品?我能在两分钟内向公司高管清楚地阐明这些差别吗?能在一分钟内向客户解释清楚吗?能在半分钟内向经验丰富的行业分析师解释清楚吗?
6.产品能正常运行吗?
7.产品是否完整?用户对产品的印象如何?销售任务能否顺利完成?
8.产品的特色是否与目标用户的需求一致?是否鲜明?销售业绩如产品特色是否鲜明?
9.产品值钱吗?值多少钱?为什么值这么多钱?用户会选择更便宜的产品吗?
10.我了解其他团队成员对产品的看法吗?他们觉得产品好在哪里?他们的看法是否与我的观点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