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长定差子序列
1218. 最长定差子序列
算法原理:
💡细节:
1.正常创建dp表,分析状态转移方程:可能b存在于多个不同的位置,那么要用哪个下标的dp呢?
用最后一个b的,因为用前面的可能后面还存在c可以满足条件(a-b=b-c)
2.优化1:那么多b值,那么普通查找只能从后面开始一个一个找,为了提高效率,可以将b+dp[j]的值放入哈希表中
3.优化2:既然都将dp值放入哈希表中,那么可以直接不用new一个dp表,直接在哈希表中做动态规划,这样也同样有下标对应,只是由数组变为哈希表(k,v)
4.初始化为最小值
class Solution {public int longestSubsequence(int[] arr, int difference) {Map<Integer,Integer> hash = new HashMap<>();//分别放arr[i],dp[i]int ret = 1;for(int a:arr) {hash.put(a,hash.getOrDefault(a-difference,0)+1);ret = Math.max(ret,hash.get(a));}return ret;}
}
二、最长的斐波那契数列的长度
873. 最长的斐波那契子序列的长度
算法原理:
💡细节:
1.如果只用一维数组表示dp,肯定是表示不出来的,当一维dp去找前一个数字nums[j]的时候,由于dp表示的是这个位置结尾的最长长度,并不知道倒数第二个斐波那契数的位置,所以需要多一个参数表示
2.优化:通过b,c去找a的时候,需要遍历数组,为了提高效率,将下标和对应的元素放入哈希表中
3.初始化:虽然可能结果为0,但是直接初始化为2,可以少考虑状态转移方程两种情况,同时这样处理要注意返回值处理
class Solution {public int lenLongestFibSubseq(int[] arr) {//哈希表优化Map<Integer,Integer> hash = new HashMap<>();int n = arr.length;for(int i=0;i<n;i++) hash.put(arr[i],i);int[][] dp = new int[n][n];//初始化for(int i=0;i<n;i++) for(int j=0;j<n;j++) dp[i][j] = 2;int ret =2;for(int j=2;j<n;j++) {//最后一个数得从第3个位置开始for(int i=1;i<n;i++) {//倒数第二个数得从第2个位置开始int a = arr[j]-arr[i];//第一个数的大小if(a<arr[i]&&hash.containsKey(a)) {dp[i][j] = dp[hash.get(a)][i] + 1;}ret = Math.max(ret,dp[i][j]);}}return ret<3?0:ret;}
}
三、最长等差数列
1027. 最长等差数列
算法原理:
💡细节:
1.同上题一样,一维dp数组只能知道长度,不知道等差数列啥样,所以需要多开一个参数,用两个数来确定第一个数的位置
2.状态转移方程的确定:分三种情况,第一个数a是否存在+a存在是否在b(第二个数)的左边
(1)a存在&&a在b的左边 ->dp[i][j] = dp[k][i] +1(其中k为第一个数的下标,需要在数组中找)
(2)a存在but a在b的右边-> dp = 2(由于dp的设置,只要两个不同的值i和j)
(3)a不存在 -> dp = 2
3.遍历优化:找k下标的方式O(n**3)优化
(1)第一种优化方式:在dp之前,将<元素,下标数组>放入哈希表中->可行,但是当数组下标太多,那么还是趋于O(n**3)
(2)第二种优化方式:一边dp,一边保存<元素,i下标>放入哈希表,注意第一个数遍历不到,需要在遍历之前先加入哈希表
4.填表方式:两种方式,先确定倒数第一个数,或者先确定倒数第二个数
but这里只能先确定倒数第二个数i,因为需要考虑dp之前hash表中的元素,因为k需要<i,所以不能将元素太早加入hash表中,要找i之前的k(所以这里的k需要是i下标之前的哈希表)
class Solution {public int longestArithSeqLength(int[] nums) {int n = nums.length;Map<Integer,Integer> hash = new HashMap<>();//<元素,下标>hash.put(nums[0],0);int[][] dp = new int[n][n];//初始化for(int i=0;i<n;i++) Arrays.fill(dp[i],2);int ret = 2;for(int i=1;i<n;i++) {//固定倒数第一个数for(int j=i+1;j<n;j++) {//固定倒数第二个数int a = 2*nums[i]-nums[j];//第一个数if(hash.containsKey(a)) {dp[i][j]=dp[hash.get(a)][i]+1;ret = Math.max(ret,dp[i][j]);}}hash.put(nums[i],i);//每次i换位置就将(nums[i],i)放入哈希表}return ret;}
}
四、等差数列的划分
446. 等差数列划分 II - 子序列
算法原理:
💡细节:
1.同上一题,一维dp数组无法判断是否能构成等差数列,只能知道子序列的个数,但是不能确定一个具体的子序列
2.状态转移方程:由于这里a可能有多个位置,but这里不只是看最后一个位置,而是每个位置都需要考虑,因为dp表示的是等差数列的个数,而不是最大长度
dp[i][j] +=dp[k][i]+1 (有多少个加多少个)
3.找k下标遍历优化:可以在dp之前,将<元素,下标数组>存入哈希表中
4.返回值:dp表的和(因为是个数)
5.代码注意:因为题目数据保证答案是一个 32-bit 整数,怕运算的时候越界,需要将int a改为long,同时Map第一个参数改为Long ,tmp也改为long
class Solution {public int numberOfArithmeticSlices(int[] nums) {int n = nums.length;int[][] dp = new int[n][n];Map<Long,List<Integer>> hash = new HashMap<>();//把<元素,下标数组>存入hashfor(int i=0;i<n;i++) {long tmp = nums[i];if(!hash.containsKey(tmp)) {//看以前是否创建了对应的下标数组hash.put(tmp,new ArrayList<>());}hash.get(tmp).add(i);//将下标放入下标数组}int sum=0;for(int j=2;j<n;j++) {for(int i=1;i<j;i++) {long a = 2L*nums[i]-nums[j];if(hash.containsKey(a)) {//看第一个数a是否存在for(int k:hash.get(a)) {if(k<i) dp[i][j]+=dp[k][i]+1;else break;//可能比i大的k有多个}}sum+=dp[i][j];}}return su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