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行业必会基础知识-----电力现货市场理论篇-----主目录-----持续更新https://blog.csdn.net/grd_java/article/details/143364261 |
---|
- 这本书是2023年出版的,是当下了解国内电力市场最好的途径了。
- 还是推荐大家买来这本书进行阅读观看,最好作为随身携带的查阅工具书。
内容均为阅读此书后,基于个人理解进行的总结,如有错误还请指正。推荐搭配书本阅读。
文章目录
- 1. 机制保障
- 2. 制度保障
- 3. 技术保障
- 4. 组织保障
- 4.1 思想认识转变
- 4.2 业务流程优化
- 4.3 提升技术支撑能力
- 4.4 修订完善制度规范及相关技术标准
- 4.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 机制保障
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应充分考虑相关配套机制,包括但不限于中长期交易机制、辅助服务机制、容量成本回收机制、优先发电和购电制度落实机制、市场结算规则、信息披露机制、市场监管体系、市场干预措施、市场计量规则、市场信用体系等
中长期交易机制
- 和国外典型电力市场建设路径不同,
我国的电力中长期市场
是先于电力现货市场
形成的- 完善电力中长期市场交易机制,使之与电力现货市场机制相配套尤为重要
也就是说,不能先入为主,致使脱离电力现货市场发现价格的功能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也不能使电力现货市场与中长期市场脱节或产生既有机制的断崖式变化
辅助服务机制
- 我国自2006年起,在
未开展电力现货
市场的条件下,先行
开展了并网发电厂辅助服务补偿
工作,提出“按照“补偿成本和合理收益’的原则对提供有偿辅助服务的并网发电厂相互进行补偿
- 补偿费用主要来源于辅助服务考核费用,不足(富余)部分按统一标准由并网发电厂分摊
- 这是一种基于传统上网电价机制的辅助服务补偿机制,与电力现货市场环境下的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机制有本质的区别,不应直接套用
- 因此,随着电力现货市场的建设,应当配套出台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交易规则
- 根据国家能源局印发的《电力辅助服务管理办法》(国能发监管规(2021)61号),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交易规则主要明确通过市场化竞争方式获取的电力辅助服务品种的相关机制
- 辅助服务机制不仅涉及获取机制,还涉及分摊机制,关系电价空间,机制的建设十分复杂,须高度重视
容量成本回收机制
通过市场化手段保障电力供需能力和调节能力充裕度,结合各地近期供需平衡情况,在市场过渡期可探索建立容量成本补偿机制
(因为“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比例大,不稳定,需要充足的容量)- 合理确定补偿范围和补偿标准,对于存量煤电机组,可采用政府核定容量电价的方式
- 对于新增煤电机组,可采用容量招标的方式
- 容量补偿标准可综合考虑发电成本、系统可靠性要求等因素确定
- 对不同类别机组分别计算容量补偿标准并定期进行调整
- 未来,可逐步建立容量市场机制。容量市场可采用容量拍卖或战略备用招标等方式开展,按照多年、年度、月度等时间维度开展交易,由市场运营机构购买容量后将成本分摊至用户侧
优先发电和购电制度落实机制
跨区跨省优先发电计划现阶段视为厂网双边交易
,纳入省间电力中长期交易范畴,优先安排输电通道,按照合同约定予以保障执行,并作为后续交易开展的边界- 各省优先发电合同电量,同样视为厂网间双边交易,纳入各省电力中长期交易范畴
- 实现优先发电购电电量匹配,能够匹配优先购电用户的优先发电电量执行
“保量保价”
政策,相应的销售电价、上网电价均执行政府定价- 富余优先发电电量执行“保量不保价”政策,价格按照市场规则约定执行
- 如优先发电不满足优先购电,由本省常规电源按等比例保障原则补充
- “保量保价”优先发电部分由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签订厂网间购售电合同,双方协商确定曲线或按照典型曲线进行分解,并建立完善的调整机制
- 针对优先发电购电不匹配的偏差电量,设立合理的偏差结算和不平衡资金疏导机制,及时足额在市场中解决,保障市场平稳运行
市场结算规则
- 市场结算规则需明确结算模式、结算周期、结算时段、结算电量、结算电价、余缺资金管理等结算原则
- 规定发电企业、电力用户、电力交易机构、电网调度机构和电网企业的权利与责任
- 给出清晰的结算流程及电费计算方法,同时还需明确电费收支的管理事项
信息披露机制
- 指市场成员向社会公众以及其他市场成员提供与电力市场相关信息的行为
- 市场成员包括市场主体和市场运营机构
市场主体包括各类发电企业、售电公司(含配售电公司)、电力用户、独立辅助服务提供商和电网企业
- 应当遵循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易于使用的原则
- 主要分为公众信息、公开信息、私有信息和依申请披露信息四类
- 电力交易平台是市场信息披露的主要方式,电力交易机构还可通过公众号、短信、交易大厅大屏、信息发布会等方式对外进行信息披露
市场监管体系
- 借助于“大云物移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能够有效促进电力市场监管机制的优化和完善
- 主要包括对市场组织运行合规性、竞争公平性、电网无歧视开放、电网安全运行管理、市场风险防控、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监管
并适时对市场进行干预
- 监管手段主要包括约谈访谈、抽查调查、监督通报、市场主体举报或通过第三方市场运营监测机构等方式进行监管
市场干预措施
- 在政策变化、规则不完善、系统运行突发事件等情况下,电力主管部门可直接或授权市场运营机构对市场进行干预
- 可包括改变市场交易时间、调整市场交易电量比例、调整市场交易价格限制等,干预情况需记录备案
- 市场交易价格上下限的调整需有利于反映市场主体诉求、防止价格飙升、拉大峰谷价差,可根据政府要求、市场实际运营情况及紧急情况等进行定期修改或不定期调整,并作为市场规则的一部分及时向市场披露
- 在发现市场规则缺陷、市场组织失效、软硬件技术故障及其他不可抗力等特定情况下,电力主管部门可直接或授权市场运营机构中止市场
市场计量规则
- 主要用于规范电力市场中市场交易、市场结算和考核的关口电能计量装置运行管理工作
- 市场计量规则需明确关口计量装置的管理原则和管理要求
- 同时明确电网企业、发电企业和售电公司在市场计量中所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 市场计量规则还需明确关口计量点的设置、计量装置的配置要求、计量数据的传输与管理要求等
市场信用体系
- 旨在加强电力市场主体信用管理,有效防范电力市场交易风险,切实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保障电力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促进市场化交易规范运作
- 市场运营机构结合政府部门的管理办法、名单发布,公平公正开展市场主体信用评价工作,发布评价结果、提交名单建议、开展联合奖惩,并履行保密义务、接受政府监管。原则上,市场运营机构至少每年发布一次信用评价结果
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场外指标、场内指标、奖惩指标,分别对应市场主体社会履约能力、市场交易行为、其他奖惩事项的定量评价
- 对于已经纳入政府认定的黑名单或者重点关注名单的市场主体,将予以扣分、降级、限制交易直至退市处理
2. 制度保障
完善电力现货市场的制度保障可从两方面着手
适应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快速变化的新形势和新趋势,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 例如:开展电力市场术语的标准编制,结合国际电力市场通用术语及我国电力行业特点,对当前电力市场专业名词进行统一和规范,建立适用于全国电力市场体系的电力市场标准术语库
- 开展省级电力现货市场技术支持系统标准编制,对技术支持系统的总体架构、功能体系、算法实现等关键技术内容进行规定,规范化管理技术支持系统建设及运维
- 开展省间电力现货市场技术支持系统标准编制,对技术支持系统的总体架构、功能体系、算法实现等关键技术内容进行规定,规范化管理技术支持系统建设及运维
- 开展市场力检测及缓解标准编制,针对竞价出清过程中市场主体行使市场力控制价格问题,建立市场力监测评估标准,并设立相应基本措施对影响市场经济运营的市场力进行缓解与限制
根据电力现货市场运营需求,修订完善既有标准体系
- 例如:修订完善负荷预测标准,针对分布式电源、储能、电动汽车等大规模接入电网的发展趋势,制定适应市场化发展的、考虑负荷侧可调的预测标准
- 修订风电、光伏纳入平衡标准,针对高比例新能源电网特点,统筹考虑平衡和新能源消纳情况,制定风电、光伏纳入平衡标准
- 修订调频容量管理标准,针对调频辅助服务市场运营要求,考虑新能源波动性、负荷预测偏差、发电控制偏差等因素,建立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电力现货市场调频容量设定标准
- 修订备用容量管理标准,针对新型电力系统特点,考虑新能源不确定性、直流调制、备用共享、各类备用性能等,制定既满足电网运行需求又经济可行的备用留取标准
3. 技术保障
电力现货市场建设与运营是一个对运行效率、安全性、自动化水平要求极高且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大量数据处理、计算、分析无法通过人工在短时间内完成,因此必须借助于自动、高效的计算机技术辅助实现相关功能
电力现货市场技术支持系统一般包括市场模型与数据管理、市场申报发布管理、可靠性机组组合、日前市场、日内市场、实时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市场评估分析、市场风险管控、市场模拟仿真、市场监管、潮流安全分析、数据交换等功能
- 例如:利用云计算平台提供虚拟化资源,实现传统物理机向可弹性伸缩的虚拟机转变
- 采用微服务、容器化等技术大大增强系统扩展性和灵活性
- 利用大数据存储与处理能力,有效支撑大区域市场、大规模用户所产生的海量市场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实现千万级发用电两侧市场主体灵活接入市场
- 在市场分析、市场力检测、市场预测等领域应用人工智能算法,通过海量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相结合,挖掘电力现货市场复杂运行表象下更本质的运行规律,有效把握市场运营脉络为开展各类市场分析提供智能化工具
- 同时,在市场模拟推演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市场报价与博弈,为市场规则推演提供更加真实的环境
4. 组织保障
市场环境下,电力生产组织模式由计划向市场化发生根本转变
- 随着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纵深推进,将面临市场主体诉求交织、改革任务目标多元、市场结构关系复杂、调度模式和体制机制变革等多重挑战
- 电网调度机构需要积极适应市场运营需求,统筹协调省间与省内、中长期与现货、电能量市场与辅助服务市场建设等诸多因素
- 重点做好思想认识、业务流程、技术支撑能力、技术标准和人才队伍五个方面的组织保障,确保电力现货市场运营与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有序衔接
4.1 思想认识转变
充分认识到市场建设的复杂性
- 建设过程中,省间和省内交易、现货和中长期市场、市场和优发优购的衔接是市场建设的关键环节,协调难度大,牵连的问题多
- 同时考虑我国国情,我国电力市场建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破解的难题多,且没有国外成熟经验可以借鉴
充分感受到生产组织模式转变的紧迫性
- 随着“统一市场,两级运作”的市场模式逐步建立,电网调度机构可以提前开展对市场环境下生产组织模式的研究
- 在市场化建设工作中要积极担当、主动作为,深入思考生产组织模式转变需求,与政府、市场主体、研究机构等深入交流、密切配合,推动市场建设平稳、有序发展
加快完善生产组织管理机制
- 随着市场建设的不断推进,计划模式下的生产组织管理模式已不再适用,指令性的送受(发用)电计划在市场环境中将导致
双轨制矛盾
- 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的提供和调用也应遵循市场交易结果
- 市场建设对生产组织管理的灵活性提出更高要求
高度重视信息披露、应急备案机制,保证市场运营的规范性和透明性,并加强与市场主体和政府能源主管部门的沟通,营造良好的运营环境。
4.2 业务流程优化
市场发展完善需要较长的过渡期,
计划电
与市场电
将长时间并存
- 由于过渡期市场续构不完整,市场化的电力平衡机制不健全,现有的年度均衡、滚动调整为核心的调度方式难以适应市场化要求
- 电网调度机构的电网调控、计划制定、运行方式、安全校核、检修计划等多个业务环节运作流程和管理模式需要优化调整
电网调控
- 重点提高电网实时运行的控制能力
- 面对市场化带来的调控复杂性加大的挑战,进一步深化在线安全分析预警、促进调控业务深度融合和新能源实时预测控制
- 实现调度运行从经验型向分析型、从事后被动型向事前主动型转变
发电计划
- 重点按照市场原则制定调度计划
- 按照市场合同交割、计划电量要求,统一开展日前发输电计划编制
运行方式。
- 重点保障电网运行方式的统一管理。
- 省级以上电网运行方式实行统一标准、集中计算、集中决策、统一制定,实现主网运行方式的统筹
安全校核
- 重点建立与各交易品种相适应的安全校核方式
- 制定市场过渡期到成熟期不同阶段的安全校核、阻塞管理、事故处理的市场规则,优化调整校核计算、安全计算方式,实现从中长期交易到日内交易的全周期安全校核
检修计划
- 重点强化检修计划刚性管理
- 充分考虑对电力市场出清和市场主体利益的影响,科学制定电网检修计划,并强化检修计划刚性管理,提高电网检修经济性和规范性
4.3 提升技术支撑能力
针对“统一市场,两级运作”的市场模式以及三级调度协同开展生产组织的客观现实,建设一套统一完善、技术先进、运行高效的技术支持系统是提高效率、保障工作目标完成的关键所在
4.4 修订完善制度规范及相关技术标准
时序方面
- 三级调度协同运作流程要与“统一市场,两级运作”相适应
- 电网调度机构内部应进一步完善纵向协同运作机制,各省内电力现货市场的预出清、申报等环节要与省间市场运营相适配,并在规范文件中明确各生产环节的时间节点
业务方面
电网调度机构内部各处室之间的业务分工,以及电网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业务界面划分都需要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各岗位职责分工、信息交互规范、业务配合流程等应根据市场建设情况及时调整
标准方面
- 电网调度机构应根据市场运营情况,配合修订完善《并网调度协议》、“两个细则”等标准规范类文件,避免在计划与市场并行环境下对市场主体进行重复考核重复计费
- 同时,电网调度机构应规范备用留取、安全校核、越限处理、电力电量平等工作的技术标准,进一步完善市场运营的合规性建设,依法依规开展工作,实现市场运营公开、透明
4.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市场环境下的生产组织较计划模式增加了信息披露、市场申报、市场出清等环节市场工作相关岗位及编制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大幅增长的市场业务需求,计划、调度、水新等多个专业都存在扩充人员力量的需求
电网调度机构在市场建设过程中应增强履职尽责能力,落实相关岗位和人员编制,培育形成稳定的、具有持续成长能力和开拓创新水平的市场运营团队
- 市场运营的专业性强,人员素质要求高,需进一步提高相关岗位人员对电力生产组织更高站位的深层次理解,深入了解调度运行和市场运营的耦合性,提升统筹协调能力和研究分析能力
- 国内电力市场建设是一个逐步探索、逐步完善的过程,针对从业人员的体系性培养机制尚不完善,电网调度机构应尽快建立培训标准化、内容多样化、方式现代化的电力现货市场培训体系,完善从业人员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人才队伍的标准化、流程化管理。